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低消费之谜

蒋飞,秦永瑜 蒋飞宏观研究 2024-01-05

►►►核心观点

消费是一国最基础的经济需求来源,投资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消费做的跨期选择,贸易也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因此研究消费是研究经济问题中最重要的课题,中国目前的经济不平衡问题之一就是消费占比不高。在前一篇《中国居民消费函数》报告中,我们沿用莫迪利阿尼的方法发现中国居民消费规律到2019年前都没有大的变化,中国之所以消费占比过低还是人口结构决定的。由于中国老百姓面对的金融产品不足,本身具有“存钱”养老的文化传统,所以利率对消费或储蓄行为影响不大,这就导致基于利率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不成立。

美国之所以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稳定,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实现了平均消费倾向的基本稳定。通过回归发现,美国居民的消费是收入和财富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是劳动收入占收入比重和财富占收入比重的函数,我们测算得到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稳定在0.88左右,大约高出中国0.2水平。实际美国居民APC在0.88中枢水平上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动,原因是在短期内资产数量稳定,收入随经济和商业周期波动,消费和收入在短期消费曲线上移动。从更长期来看,资产的增加使短期消费曲线向上移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保持稳定。

回到中国消费函数上,如果用美国的抚养比代入中国消费函数来测算人口结构对中国消费倾向的影响大小,可以发现拟合得出的居民APC较实际值有较大提升。2002-2019年间,消费倾向平均提升0.04,并且波动幅度大幅减少,更加平稳。如果用四十年前的美国收入增速替代中国的收入增速,可以发现拟合得出的2002-2019年间中国消费倾向平均提升0.07,消费倾向曲线整体上移。由此看来,劳动收入分配较低和收入增速较慢也是制约中国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

美国消费函数对中国不适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居民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一方面有金融抑制的原因,居民借贷并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和居民的防御性储蓄需求有关。我们可以发现防御性储蓄比例越高,主观贴现因子β就越高,储蓄可以带来比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更高的效用。

最后,我们根据中国消费函数预测未来居民APC走势。从预测结果来看,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未来的居民APC都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在2050年达到在0.75左右,与美国领先四十年的规律保持基本一致。这种平稳的消费倾向发展得益于稳定的长期收入增长和人口结构,而并非资产的促进作用。为了继续提高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我们仍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人口结构波动较大、居民收入有待提高以及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

1

中国低消费之谜

消费是一国最基础的经济需求来源,投资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消费做的跨期选择,贸易也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因此研究消费是研究经济问题中最重要的课题,中国目前的经济不平衡问题之一就是消费占比过低。王蕴等人(《消费倾向的国际比较与促进中国消费倾向稳步提升的建议》,2022)指出相对于目前中国所处的人均GDP发展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消费倾向均高于中国,大约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消费为何如此之低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可以鼓励储蓄,抑制消费。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平均消费倾向会随收入增加而下降。但库茨尼兹发现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库茨尼兹之谜”指出三个基本事实:第一,截面数据分析表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说明在某一时点上,社会中收入越高的人,其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越小。第二,在短期内,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第三,在长期内,平均消费倾向稳定不变,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因此必定有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为了解释短期和长期消费倾向的关系,弗朗科.莫迪利阿尼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两个假说都建立在消费者跨期决策理论上,生命周期假说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短期内财富不变,而长期内财富持续增加;持久收入假说则把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正是由两项的区别解开了消费之谜。

解开了消费之谜的莫迪利阿尼在2004年的时候针对中国低消费率之谜也做过深入分析,他发现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解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储蓄率为何持续攀升。在其模型中人口结构是最主要的指标,年轻人是储蓄的主力,年轻人口的增多自然会促使储蓄率的提升。其次是收入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释放经济活力,根据收入与消费倾向的反向关系,储蓄与收入的比率也会上升。最后他总结两点来解答中国低消费率之谜的问题: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一个生育政策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人均收入增速从原来的4%上升至后来的12%,五十年代的鼓励生育政策带来了年轻人占比的持续上升,而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促使养老理念从养儿防老转变为个人积累,生育政策的巨大波动造成了人口结构的较大变化,继而造成中国的消费函数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口结构,也因此出现了平均消费倾向大幅下降的现象。莫迪利阿尼的研究只到2001年,我们继续追踪到2019年。在前一篇《中国居民消费函数》报告中,我们沿用莫迪利阿尼的方法发现中国居民消费规律到2019年前都没有大的变化,中国之所以消费占比过低还是人口结构决定的。由于中国老百姓面对的金融产品不足,本身具有“存钱”养老的文化传统,所以利率对消费或储蓄行为影响不大,这就导致基于利率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不成立。

2

中美消费倾向对比

根据索洛增长模型,一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储蓄率和资本收入份额保持在稳定状态。而储蓄率中最主要的是居民储蓄率,相对应的也就是居民消费倾向要稳定。美国之所以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稳定,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实现了平均消费倾向的基本稳定。美国居民消费倾向在1947-2019年间窄幅波动,范围在10个百分点以内,最低值为0.84,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作为赶超中的国家,人均GDP相当于美国40年前的水平,居民消费倾向也与40年前的美国走势相当。美国消费倾向在70年代触底后曲折地上升,2022年恢复至0.93,与1947年水平相当,基本实现了消费倾向的历史回归和均值稳定。那么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是否可以实现数值上的回归,也呈现出均值稳定状态?

我们首先考察的是美国居民消费倾向是否也受人口结构的影响,沿用莫迪利阿尼(2004)研究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模型的方法来解释美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发现美国居民APC的回归拟合优度仅0.87,短期收入与消费倾向关系并不显著。

其次,莫迪利阿尼另有一篇研究美国居民消费的论文(1963),建立如下消费函数:

系数分别代表当期收入、未来收入和财产的消费倾向。而未来收入可以看做是当期收入的倍数β,即 

β是居民的主观贴现因子,约等于1。因此总消费函数可写为:

其中,

此外,莫迪利阿尼利用美国居民年度数据测算得出,在1929-1940年间,居民消费函数为这意味着美国居民的消费是收入和财富的函数。由于这一段时间是二战之前的数据,距离现在已经较远。我们用1960-2019年的美国居民收入、消费与资产数据放入该模型回归得到下式,拟合优度为0.9992,函数模型依然有效。

美国居民长期收入倾向可以由式(a)两边除以居民可支配收入Yt得到。1960-2019年间,美国居民的劳动收入在可支配收入的份额大致保持在77%左右,比起1929-1940年间份额(75%)稍微有一点上升的趋势。净资产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大致保持在5.6左右,比皮凯尔《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中所指美国私人资本/收入比的4倍还要高。我们在莫迪利阿尼函数基础之上直接测算美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函数,如下图所示: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大幅下降,资产收入的影响大幅提升,拟合效果大幅提高。


我们在《中国资本回报率估算》中提到,劳动收入占总收入份额和资本份额在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式(c)中的平均消费倾向在收入沿着经济增长的趋势增长时保持不变,我们测算得到美国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稳定在0.88左右,大约高出中国0.2水平。实际美国居民APC在0.88中枢水平上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动,原因是在短期内资产数量稳定,收入随经济和商业周期波动,消费和收入在短期消费曲线上移动。从更长期来看,资产的增加使短期消费曲线向上移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保持稳定。

接着我们再回到中国消费函数上,如果用美国的抚养比代入中国消费函数来测算人口结构对中国消费倾向的影响大小,可以发现拟合得出的居民APC较实际值有较大提升。2002-2019年间,消费倾向平均提升0.04,并且波动幅度大幅减少,更加平稳。这是因为美国的抚养比比中国更加平稳,由此可见人口结构的大幅波动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带来的挑战之大。


再回顾一下《中国居民消费函数》中得出的公式,长期收入增速也起到主要影响。虽然人均GDP和平均消费倾向落后于美国四十年,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落后于美国四十五年,中国居民部门的收入分配占比明显较低。如果用四十年前的美国收入增速替代中国的收入增速,可以发现拟合得出的2002-2019年间中国消费倾向平均提升0.07,消费倾向曲线整体上移。由此看来,劳动收入分配较低和收入增速较慢也是制约中国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

下面我们再考察用美国的消费函数测算中国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下图所示。我们所使用的中国居民资产数据来自于《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估计:1978-2019年》(作者:许伟,2022),时间跨度是1992年-2019年。根据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的平均消费倾向与劳动收收入占比呈正向关系,而与资产收入比呈反向关系,从拟合优度看效果很好,R2达到0.997。但资产收入比在单独与平均消费倾向回归时符号均为正,合并回归时却出现负号,这表明可能存在伪回归现象。通过格兰杰检验,我们发现劳动收入占比和资产收入比对中国消费倾向不具有因果关系。而美国消费函数中的变量均能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示劳动收入占比与资产收入比都是平均消费倾向的决定因素,两国平均消费倾向的成因不同。这或许解释了剩下的0.09,由于居民资产占比较低且对利率不敏感,造成中国消费倾向较低。

Aschauer(1985)指出在确定性条件、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具备完全信息,利率固定不变。消费者现期消费的最优水平由资产存量、利率以及当前和未来收入流量三个因素决定。在现实条件下,确定性和完全资本市场两个前提条件时常会被打破。这就是中美的根本差别,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对于居民的金融抑制依然较多,同时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美国消费函数不适合中国。防御性储蓄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与金融条件不协调。

无论是陈斌开(2012)指出金融抑制促使官方利率比市场利率低还是徐高在其《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著作中提到中国的低消费和低利率并存的现象,都涉及这一问题:为何中国较低的利率环境不能促使居民加大当期消费?这一方面有金融抑制的原因,居民借贷并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和居民的防御性储蓄需求有关。

宋铮(1999)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符合防御性储蓄假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防老观念较重,大多数老百姓都会预留一笔储蓄应对不时之需,尤其是晚年生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家庭传承”的思想意识,上一辈总想在离世之后留给子孙后代家产,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老百姓资产少。因此中国居民的主观贴现因子β并非传统的小于1,而是大于1。同时在跨期消费的最后一期,我国居民的选择并非是全部消费掉,而是会留一部分储蓄或资产用于应对老年所需或作为遗产留给后代,所以本文在防御性储蓄的基础上对中国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做了修正。

我们通过拉姆齐模型测算居民的主观贴现因子,居民优化的目标是两期贴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β为居民的主观贴现因子,约束条件为:

其中,k为资本存量,w为工资率,r为居民资本回报率,m为防御性储蓄比例。从约束条件可以看出,我们假定中国居民并不会一生中花完所有的财富,而是会将一部分财产以备离世前不时之需或留给后代。

将居民效用函数设定为CRRA形式,为

 

其中,σ为居民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一般设定为2,这样求解拉格朗日方程组的欧拉方程可以化为:

根据公式(e),我们可以发现防御性储蓄比例越高,主观贴现因子β就越高。如果m=0,β=1.21,并非符合传统学术所普遍认同的小于1,储蓄可以带来比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更高的效用。并且中国居民资产回报率很低,也说明了资产只是储蓄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对消费起到刺激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月光族”和提前消费曾经风靡一时,年轻人的主观贴现因子正在变小,“不婚族”和少子化越来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主观贴现因子小于1的基础上出现了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态势,中国这一现象也在加剧,或许再过几十年我国的主观贴现因子就变到1以下了。

3

中国消费倾向未来走势

在上一篇《中国居民消费函数》中,我们认为随着收入长期增长率的下降和抚养比的上升,中国平均消费倾向会不断上升。对此,我们采用文中模型对2023-2050年的居民APC进行预测。对于抚养比,我们采用OECD抚养比预测拟合值进行预测;对于CPI同比与实际利率,假定CPI同比中枢在2024年后在0.9%保持稳定,名义利率维持在1.5%不变,由此可以测得实际利率水平;对于居民收入增速,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预测,对应两种结果。


方法一: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5,我们用GDP增速来拟合居民收入增速并进行修匀得到长期收入增速,其中,GDP增速由中国潜在增速(测算方法见《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初探》)和GDP平减指数测得。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速测算到2030年,并假设2031-2050年增速中枢维持不变,对居民APC进行预测。

方法二:利用美国居民收入长期增速滞后40年的数据替代中国居民收入增速。

从预测结果来看,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未来的居民APC都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在2050年达到在0.75左右,与美国领先四十年的规律保持基本一致,这种平稳的消费倾向发展得益于稳定的长期收入增长和人口结构,而并非资产的促进作用。


为了继续提高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我们仍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人口结构波动较大、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与美国相比落后45年)以及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


针对人口结构波动较大的问题,我们之前多篇报告提到,一方面改变我国经济债务依赖型发展方式,减轻年青人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鼓励适度移民,保证人口结构的稳定;针对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的问题,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国有企业分红比例,增加居民资产,进而鼓励消费针对居民资产回报率较低的问题,我们建议尽快明确解决使用权届满问题,在推进中国版的401K的同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拓宽居民金融资产渠道,让利率能够回归到平衡消费和投资的合理水平。

风险提示

居民消费不及预期;数据统计口径误差所导致的与实际情况偏差;部分数据提取不及时;平均消费倾向测算产生误差。


参考文献:

[1]王蕴,姜雪,李清彬等.消费倾向的国际比较与促进中国消费倾向稳步提升的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22(03):30-45.DOI:10.16304/j.cnki.11-3952/f.2022.03.008.

[2]Modigliani, Franco. and Shigong 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2 (2004): 145-170.

[3]Ando, A. and Modigliani, F.,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of Tes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1, no. 53, 1963.

[4]许伟,傅雄广.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估计:1978-2019年[J].国际经济评论,2022(05):30-76+5.

[5]Aschauer, David Alan. “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 (1985): 117-127.

[6]陈斌开,林毅夫.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12,35(01):3-23.DOI:10.19985/j.cnki.cassjwe.2012.01.002.

[7]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1999(06):47-51+81.

[8]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徐高

[9]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



证券研究报告:中国低消费之谜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2日报告发布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S1070521080001 jiangfei@cgws.com秦永瑜(研究助理)S1070123080030 qinyongyu@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物价降速加快,加息仍有空间——美国11月通胀数据点评



为何不加息,美股还下跌?美联储主席支持继续加息
财政再次发力,助力经济回升——8月财政数据点评
任务还未完成,经济仍需向好——8月经济数据点评央行降准为提高信贷——央行0914降准点评
欧央行意外加息为控通胀——欧央行8月加息点评
二次通胀趋势形成——美国8月通胀数据点评
政府积极作用助社融回稳——8月金融数据点评
低通胀特点明朗,宽货币还有空间——8月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增速或在筑底——8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国服务业PMI回升,经济可能新一轮复苏——美国8月服务业PMI点评
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快评当月财政支出增速再度负增,化债方案或将出台——7月财政数据点评美国通胀如期反弹——美国7月通胀点评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债务收缩压力显现——7月金融数据点评经济压力凸显,降息未到终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难言结束——美联储7月加息点评
政治局会议的五点变化
财政支出明显放缓,政策加码预期升温——6月财政数据点评
经济发展仍有压力,总量政策空间或将打开出口增速创今年低点——6月外贸数据点评信贷偏强但社融增速创新低——6月金融数据点评CPI同比已降至0%——6月通胀数据点评服务业旺盛维持经济强韧——美国6月服务业PMI点评美国制造业PMI再创疫情后新低——美欧6月制造业PMI点评
制造业仍在收缩,政策组合拳已在路上——6月PMI点评
地方财政压力陡增,地产政策放松迫在眉睫——5月财政数据点评
欧央行控通胀决心更强——欧央行6月加息点评
经济增长放缓,降息如期而至——5月经济数据点评
加息虽暂停,终点还未至——美联储6月FOMC点评
M1、M2、社融、政府债增速回落——5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通胀中枢不变,高利率仍将持续——5月美国通胀点评
降息周期再延续——六月降息点评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怎么走?——5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产需错配加重——5月美欧PMI点评
服务业复苏态势现隐忧——5月PMI点评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房地产修复受阻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环比仍较高,二次通胀趋势明显——美国2 月通胀数据点评

社融结构初步改善,居民信贷难言回暖——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缩未走,通胀未至——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

出口订单意外反弹,带动生产提速——2月PMI点评

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欧央行强硬加息——欧央行1月加息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内需修复第一步——1月PMI点评

年度小结和2023年看点——12月财政数据点评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快速复苏——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仍需坚持走完加息路程——美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12月外贸数据点评

通缩趋势仍在延续——12月通胀数据点评

抗通缩仍是主旋律——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差别化房贷政策继续加码,降息周期延续——1月房地产政策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下行——美欧12月PMI点评

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至5.5%——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美元仍处于升值大周期中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中美分化,政策相背——四季度经济展望
九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九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八月可转债月报
七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长城证券宏观二季度研究报告合集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任重道远
国家安全问题“复杂艰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六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六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两大峰会同时举办,国际“阵营化”趋势加剧存款利率调降,债市或将继续走强五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五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地产销售降温,降息预期又起四月可转债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0403周报
二季度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四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季度 GDP 增速或到 7%——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国外紧急灭火,国内需求新高—20230327周报
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美国二季度经济展望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长城宏观】短期利率的再思考——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内蒙古经济分析报告

山西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

广西经济分析报告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美国银行业高利率下风险依存

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本轮主动去库存见底了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中国资本回报率估算

云南经济分析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德国财政政策启示:行稳致远——德国研究系列之二

可转债个债分析——睿创转债(118030.SH)

重庆经济分析报告

如何看待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下半年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风高浪急,变中求进——下半年国内经济展望

可转债个债分析——法兰转债

2023年下半年财政政策展望

河北经济分析报告

可转债个债分析——寿22转债

中国人口趋势研判及建议

可转债个债分析——淳中转债

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失败的影响有多大?

双低转债还能继续投资吗?

陕西经济分析报告

可转债个债分析——起帆转债

中美两国经济呈现分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研究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AI开启科技浪潮,中美竞争更显激烈

安徽经济分析报告

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

黄金正在开启新一轮牛市

湖南经济分析报告

欧美银行危机可能已经开启 

可转债市场结构分析

湖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再议十年期国债利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